还不知道:宋朝以前没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的读者,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早春三月,春寒料峭,阳光熹微,街头往来的人已然脱下了厚重的羽绒衣、大棉鞋,换上了轻薄的棉衣。回顾华夏几千年历史,不由想起在宋朝以前,我国可是没有引入棉花的,更遑论使用棉衣棉鞋御寒。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机智的古代人是怎样度过难耐的隆冬呢?

没有棉衣御寒的日子,富贵人家用动物的皮毛取暖,或取名贵桑麻,或辅暖手汤婆,但从古代诗词中可以看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听到李清照“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名人文士尚且如此,普通贫民秋冬的日子则更加难熬。为了抵御严寒,贫民竟然穿起了“纸衣”,盖上了“纸被”。

01 棉花的由来

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从引进之初直到今天一直为我国带来丰厚的利润,纯棉制品也是家里长辈青睐的吸汗透气、吸湿保暖的佳品。种植技术发展到今天,棉花的种类也愈加丰富,但是说道棉花引进中国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朱元璋了。

棉花最初的产地是阿拉伯地区,作为舶来品在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国民的重视,是明成祖意识到了这一作物的精妙之处,利用自己的铁血手腕要求国民都开垦一块田地出来种植,这一举动不仅为当时的农民带来了利润,更是推动了棉花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进程。

根据史书记载,棉花最初是有小规模的种植,但是大家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些棉花,直到黄道婆发现了棉花的妙用以及高效的处理方式,棉织物得到了发展。这位“衣被天下”的女纺织家也因此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在这之前人们是怎么度过难捱的冬天呢?

02纸衣的无奈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衣服发明之初就是为了御寒保暖,但是到今天,更多的是起到一种装饰的作用,我们不仅可以选择各种各样材质的衣物,更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和风格随意搭配,但是在几千年前的宋朝,绫罗绸缎是富贵人家才穿得起的奢侈品,穷人可能连衣服都没得穿。

反观普通人,买不起丝绸麻布,买不起炭火暖炉,而且尚未引进便宜保暖的棉花。他们为了御寒,为了在寒冷的冬天不落得一个曝尸荒野的凄惨下场,竟然发明出用纸制成的衣服来保持自己的温暖,维持自己的生存,那么“纸衣”是怎么步入寻常百姓家的呢?

广为流传的谚语都是“十层单抵不上一层棉”,但这并不意味着纸没有保暖的用处,只不过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当抽出手边的纸抽放在手背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细微的温暖。

其实纸并不仅仅包括日常练字的宣纸等看似绵软无力的,麻袋、麻布包本质上也是脱生于纸,是十分有韧性的纸张。哪怕长途颠簸也不会破损,这种纸作为材料制成的衣物虽然保暖效果有待商榷,但作为穷人的衣物耐磨、方便劳作已然足够。

宋朝出现的世界上流通最早的纸币的原料和“纸衣”的原料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特殊的树种——楮树,通过这种树制成的纸叫做楮皮纸,也有人戏称宋朝造纸术之所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人文诉求是分不开的。

03纸被的青睐

人们外出需要穿棉衣御寒,居家虽然有土窑洞、茅草屋,但是还是需要厚厚的被子来保持温暖,宋朝的“纸衣”发明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纸被”的发明,唐诗中有记载甚至在唐朝很多人连“纸被”都买不起,在那时哪怕是一床纸做的被子对于寻常人家而言也弥足珍贵。

在南宋时候陆游就曾经收到过朱熹送他的“纸被”,为表达他的喜悦和珍惜之情甚至还专门赋诗一首来盛赞被子“暖于棉”,对于区区一床“纸被”都满意到如此程度,可见这种被子在过去大受欢迎,更是一种里程碑似的发明。

其实,这种“纸被”如果放在今天,就是类似现今的出名特产,这一被子的原料是一种野生藤条,经过一系列的特殊加工,变成了特殊的纸张,这种纸的御寒效果十分可观。不仅光泽度好而且保暖性强,所以在坊间得到了飞速流通。

唐朝年间,“纸衣”就是穷人们冬天的日常用品了,这种衣服的花费比“纸被”还少一些。发展到南宋的时候官府会在冬天给穷人们发放一批批“纸衣”,来表达皇恩浩荡,这样发展到宋朝末年的时候,“纸被”才为穷人们所熟知。

可能有人会疑惑宋朝之前没棉被也不会冻死是因为那时的冬天没有现在这么冷,其实不然,且不说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单从许多唐诗宋词里就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冬天可谓寒冬料峭,不仅有“唯有北风怒号天上来”的萧索,还有“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的畏缩。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正是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哪怕是一棵树、一张纸都可以用来御寒保暖,用来抵御刀剑,甚至用来作为市场交流的货币。虽然不是很保暖,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坚韧,但是也不至于让人冻死。

04总结

宋朝之前没有棉花的生活,对于皇亲贵胄而言尚且十分难捱,裘皮大氅、锦缎多层也无法抵御寒冷的冬风。多亏“纸衣”、“纸被”的存在才让广大穷苦人民度过一个个没有棉织品的冬天,无炭火取暖、无棉被保温的过去还是要靠人民坚强的意志力。

当今时代,挨饿受冻这一词已然十分陌生,但是回首过去的发展史,棉花的引进,棉被的应用,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我国发展和技术腾飞的生动写照,读史使人明智,哪怕是小小的社会史实也一样引人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