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真正的历史上,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家王爷的情况,其实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直接跟着朱棣一起造反;第二类是已经被朱允炆折腾得半死不活,只能在心理上支持朱棣;第三类则是一直在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

相对来说,第三类是最多的。

朱家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朱元璋早年的经历比较悲惨,在他上位之前,他的兄弟们,就已经全都死绝了。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最多也就只能封他们的子孙后代。但按照明朝的管理制度,朱元璋的兄弟们,有资格封亲王。而兄弟们的后代,最多也就只能封郡王,而且还没有实权。

唯一例外的,是朱元璋大哥家的后代。当年朱元璋大哥的儿子朱文正,曾经在朱元璋麾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这哥们不太识趣,后来竟然打算联合张士诚,算计自己叔叔。最终,这哥们被朱元璋囚禁起来,抑郁而终。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只能将朱文正的儿子,也就是老朱的侄孙,封为靖江王,封在了桂林。

靖江王虽然也是郡王级别,但享受的很多待遇,却堪比亲王。这也算是老朱念旧情,想要弥补一下朱文正的儿子。但没想到的是,朱文正的儿子,一样也是混不吝,后来搞出了不少荒唐事,最后被朱元璋囚禁至死。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时候,明朝所有王爷,或者说稍微有点实权的亲王,全都是朱元璋的儿子,没有一个例外。在这其中,尤以年龄最大的三位嫡子王爷,秦王、晋王和燕王,最有实力,不但在各自的地盘内根深蒂固,而且还掌握了部分军权。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基本上不担心藩王的问题。因为这些藩王,清一色都是他的儿子,自然不可能威胁老朱的地位。但问题是,随着朱元璋去世,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又死在了老朱前面。新登基的朱允炆,只是朱标的儿子。到了这个时候,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对于新登基的朱允炆来说,这些叔叔辈的藩王,无疑是他皇位稳定的最大的威胁因素。如果是一个两个,朱允炆或许还不至于太过头疼。偏偏老朱生育能力极强,一生光是儿子就生了二十六个!这其中,除了老九和老二十六早夭,未曾就藩。皇长子朱标是太子,而且死在了老朱前面。剩下的二十三个叔叔辈的朱家人,全都封王就藩了。

所以,朱允炆登基之后,必须着手解决这二十三个叔叔。

而接下来,在削藩过程当中,朱允炆的这些叔叔,经历各不相同。所以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们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首先是老二秦王,初代秦王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因为一场谋杀案而被人毒死了。所以,到了靖难之役的时候,当时的秦王已经是朱元璋的孙子了。在靖难之役当中,秦王因为已经传到了第二代,已经被朱允炆夺走了很多权力,根本无力造反,所以只能西安那边,静看好戏。

老三晋王,情况也差不多。初代晋王死在了朱元璋前面,到了靖难之役的时候,已经是二代晋王了。二代晋王早年曾和朱允炆一起读书,所以更倾向于支持朱允炆。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也没调他去帮忙,所以他一直留在太原,什么都没做。反倒是后来朱棣登基之后,被剥夺了爵位,囚禁了整整十年。

老四就是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的发起者,最后取而代之,抢了侄子的皇位。

老五周王,相对惨一些。和后面那些王爷不同,前面这五个王爷,都是朱元璋的皇后马氏所生,是真正的嫡亲兄弟。所以,朱棣造反之后,朱允炆也担心自己这位五叔,支持朱棣,而且周王本人确实也有造反的心思。所以靖难之役期间,周王被剥夺了爵位,放逐到了云南,后来又被带回南京圈进。直到朱棣打进南京之后,才被释放。

老六楚王,封地在南方的武昌。虽然手里有点兵权,但也被朱允炆限制得死死的。再加上楚王和朱棣并非嫡亲兄弟,所以也没有支持朱棣。靖难之役的时候,楚王一直在冷眼旁观。

老七齐王,同样也比较惨,曾经是朱允炆削藩的重点对象。早在朱棣起兵之前,就被剥夺了爵位,圈禁在南京城里。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齐王只能在南京城里,眼巴巴地等着朱棣打进南京。但有趣的是,朱棣登基之后,同样没给他什么好果子吃。因为齐王本人实在太差劲,所以最后被朱棣再次剥夺了王位,贬为了庶人。

老八潭王,早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便因为卷进了胡惟庸案,而感到心中愧疚,所以最后自焚而死。因为老八死得比较早,没有后人,所以老八这一脉后来就断了。

老九之前说过,早夭,还没成年就没了,所以也没有就藩,更没有后人,自然也不能给朱允炆捣乱了。

老十鲁王,是一个典型的丹药爱好者。早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给吃死了。到了靖难之役的时候,已经是第二代鲁王了,既没有声望也没有权力,所以基本没有存在感,两不相帮。

老十一蜀王,有点权力,但地盘太远。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基本上是两不相帮,谁都不搭理。

老十二湘王,这是最惨的一个。朱允炆削藩的时候,这哥们反抗得最激烈,后来干脆自焚而死。后世也有很多文艺作品说,朱棣造反就是因为他的死。因为这哥们是朱棣看着长大的,感情很深。正是因为他的死,所以朱棣才下定了决心造反。

老十三豫王,在朱允炆削藩的时候,直接被废黜了爵位。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这哥们应该倾向于朱棣,但可惜手里已经没了实权,只能在心理上支持一下。

老十四汉王,当时在兰州那边负责屯田。因为手里工作比较忙,地盘也比较远,再加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身边一直有老将耿炳文跟随,就算想搞事情,也是有心无力。所以靖难之役期间,这哥们主要在看戏。

老十五辽王,因为封地在辽宁这边,距离朱棣所在的北京比较近。所以,早在朱允炆削藩之初,朱允炆就注意到了他。要知道,辽王和朱棣一样,都是身在边境的王爷,手里都有一定的军权。如果这俩人联手,显然会给朱允炆造成更大的麻烦。所以,朱允炆削藩之初,就把辽王调去了京城,削减了他的护卫。靖难之役期间,辽王基本上都在京城看戏,没什么戏份。

老十六庆王,封地远在宁夏。因为封地太远,再加上朱允炆削藩的时候,也没太针对他。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这哥们同样也是在看戏。不过,相比其他朱家王爷,庆王应该算是结局最好的一个,一直活到了后来明英宗的时代,而且善终了。

老十七宁王,这是最特殊的一个。宁王和辽王一样,都是驻守在边境的王爷,手里有军权。而且,宁王手里有一支非常重要的武装力量,被称之为‘朵颜三卫’。这支军队,完全由投降明朝的蒙古部落组成,战斗力非常彪悍。而且,最关键的是,这哥们和朱棣关系不错。

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抽空去了一趟宁王的封地,直接绑架了宁王,夺取了宁王手里的这支朵颜三卫。也正是靠着这支精锐,后来朱棣在打仗的时候,才能和朱允炆持平。而这位宁王,也算是所有朱家王爷当中,唯一一个和朱棣一起联手造反的。虽然是被胁迫,但确实也是和朱棣一起参与了靖难之役。

老十八岷王,也是朱允炆削藩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朱棣起兵之前,就已经被削除了爵位,贬为庶人。所以,这哥们当时应该是支持朱棣的,但也仅限于支持朱棣。

老十九谷王,这哥们的戏份比较多。朱允炆削藩之前,他是明朝九大边塞藩王之一,手握兵权,坐镇宣府。削藩之后,这哥们很干脆地放弃了兵权,回到了京城,偏偏还受到了朱允炆的重用。后来朱棣打南京的时候,还是他和李景隆联手守城。但最终,也正是他和李景隆开城投降,所以才导致朱棣轻易攻入了南京。

老二十韩王,这位也比较特殊。照理来说,这哥们的封地,也应该在辽宁那边,属于边境藩王。但因为朱元璋去世的时候,这哥们刚满十八周岁,还没来得及就藩。朱允炆登基之后,自然也不可能放这个叔叔再去就藩。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这哥们完全是以一个闲散王爷的身份,留在了京城,两不相帮。

从老二十开始,一直到接下来的老二十五,这六位王爷,因为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都没有成年,都还没来得及就藩。而朱允炆即位之后,自然也不愿意放他们回封地,所以一直多加阻挠。甚至有几个王爷,直到朱棣登基的时候,都还没成年,自然也无法参加这场靖难之役了。

通过以上盘点,我们不难发现: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家的这些王爷们,基本上都在看戏。除了宁王被迫参与造反之外,其他的朱家王爷,要么是在一旁看戏,要么因为被削藩,心理上支持朱棣,但却没有能力支持。

但即便这样,手握一把好牌的朱允炆,最后还是打得稀烂,将皇位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叔叔朱棣。

不得不说,朱允炆的能力,实在是不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