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编纂完毕后,又重录过一部,为永乐正本。(后来嘉靖皇帝抄录的《永乐大典》称为副本)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辽宁),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的劫毁,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两千多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永乐大典》正式定稿。明成祖朱棣抽查一部分后,非常满意,亲自撰写序言,一部超级书籍自此横空出世。

《永乐大典》定稿后,朱棣命人重写誊抄编册,历时一年终于完工。关于《永乐大典》有几个数字大家需要记住,编纂人员2139名,全书共22937卷,装帧后为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个。当时有两部,一部是原稿,另一部被后人称为正本,即经过誊写装帧后的版本。

《永乐大典》从编纂成功后,原稿一直存放在南京文渊阁,后毁于大火。火灾过后,嘉靖皇帝(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7年1月在位))萌发了再抄录一部《永乐大典》,并立即行动起来。

嘉靖四十一年,“复制”一部《永乐大典》的工作正式开始,直到嘉靖皇帝去世的第二年才复制完毕,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残本就是副本。十分蹊跷的是,副本抄录结束后,正本却不翼而飞了。

在上一个世纪末,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栾贵明公布了他30年的研究成果:《永乐大典》正本极可能仍存于世,存于北京十三陵中保存最好的永陵中。

有关《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历来就有三类说法:

第一类:被随葬

明代的帝王中只有孝宗和世宗(明世宗就是嘉靖皇帝,明世宗是明孝宗的侄子)这两位很喜欢读书的皇帝常常阅读《永乐大典》,那么,这部《永乐大典》正本随葬于世宗永陵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第二类:被烧毁

至于被烧毁的时间,就存在两种看法种认为,发生在明亡之际,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肆意烧毁,《永乐大典》正本可能就毁于一旦。

另一种认为,清代初年《永乐大典》正本改贮乾清宫。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发生过一场大火,《永乐大典》正本未能幸免于难。

第三类:被藏在夹墙

明代的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专门存放《实录》、《圣训》、《玉牒》类。重录本藏于皇史宬。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即藏在皇史宬的夹墙内,以备不测。皇史宬全砖石结构,抵防水火性能极强,而皇史宬大殿墙壁构造与其他建筑很不一般,它的东西墙厚度达35米,南北墙厚度达6.1米,这一奇特之处用意何在呢?将《永乐大典》正本秘藏在皇史宬的夹墙内,是有可能的。

备注:皇史宬(cheng),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皇史宬始建于明朝嘉靖13年(1534年)7月,建成于明嘉靖15年7月。皇史宬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

  • 微信或QQ扫一扫
登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