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的奇耻大辱,那么到底是敌人太强,还是皇帝太脑残呢?要是别的皇帝统领50万明军的话,还会发生土木堡之变吗?

明朝是打败了元朝而取得天下的。从明朝建立开始,对蒙古一直掌握着主动。蒙古对汉仍有相当的威胁,但,已经不足以造成全局动荡、国破朝亡这样的大破坏了。

朱祁镇生于公元1427年,八岁继位,到正统十四年,也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人,在政治上极其不成熟,在军事上——说他是军事脑残也毫不为过。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明朝接到也先领导瓦剌军队侵犯的情报,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北伐亲征。

虽然这时的明军,已经有贪污、腐败、纪律松驰各种弊端,但整体而言,还是足可一战的。更重要的是,朱祁镇出征,带了五十万大军。

不是说人多就一定能打胜仗。但是“万军丛中取敌军上将首级”就已经是近乎传奇的英雄事迹了,要在五十万人中找到、并且活捉首领,这真不是一般的难度。

如果自己不作死,那大抵是不会死的。转个文,就是“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那么,朱祁镇是怎么作死的?

首先,诏下两日大军即匆忙集结启程,各项准备均不足,上下一片混乱。

其次,英宗虽然名为亲征,但军务大事皆由监军太监王振决定,而王振,在军事方面的才干,是无限接近于零的。

再次,英宗贪名,王振贪功,军事上冒进,导致了几次战败——但到此时为止,还没到“大局败坏不可收拾”的地步。

于是,最作死的来的:英宗一行抵达土木堡,离怀来城仅二十里,王振却因为自己的千余辆辎重车还未到达,下令就地宿营。

第二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瓦剌先派人诈和,在明军刚刚拔营时突然折回,无数士兵和大量高级官员在混战中死亡(很难说他们是战死)。朱祁镇突围不成,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在犯下无数错误后保持了最后的尊严。

如果说,整个事件中谁最该死,毫无疑问是王振。有意思的是,关于王振的下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护卫将军樊忠在皇帝身边用棰将王振捶死,曰:“吾为天下诛此贼”。然而明英宗自己的回忆,王振是因为自责致使明军战败,引刀自刎——王振这样的死太监怎么可能自责自刎?朱祁镇编出这个故事,只能说明,朱祁镇对王振,已经信任到不理智的程度了。

一个人,能如此信任另一个人;一个人,能获得另一个的如此信任。抛开国难家难不说,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感情。

但是,把个人感情取代了政治智慧,这绝对是错得不能再错的大错,是极品脑残。朱祁镇的受苦受辱,都不算冤枉了。

如果不是如此信任王振,如果稍有自己的判断,如果及时退入怀来城中,如果不要自己打乱五十万军队的正常部署——如果有一个如果成为现实,土木堡之变就不会发生。

明军可能战胜,也可能被打败。但只要皇帝不被俘,领袖还在,国家的象征没有失去,大局就不至于糜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微信或QQ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