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约656年—约712年),唐汾州隰城人,又名少连,字延清,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对律诗定型颇有影响。接下来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朝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位著名诗人,身居高位,正处在人生巅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的一个朋友,因为长得比较帅,被武则天选为男宠,继而在朝堂上权势熏天。这位诗人眼见于此,对此十分眼热。再加上他自我感觉比较良好,觉得自己长得也还算帅。于是接下来,这位大诗人也通过自己朋友的路子,向一代女皇武则天表明心意,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女皇陛下的男宠。

但是,当武则天得知此事之后,却以一个十分可笑的理由,拒绝了这位大诗人。这个理由就是:武则天认为,这位大诗人有口臭,所以没看上他。

一代诗坛大家,好不容易拉下脸,想要去给女皇陛下做男宠。结果却因为自己有口臭,而被武则天拒绝,这事未免显得有些可笑。那么在这件事背后,到底都隐藏了哪些秘密?这位大诗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后来又结局如何呢?

这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这位吵着要给武则天当男宠的诗人,名叫宋之问。提到宋之问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在他的诸多作品当中,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却在后世广为流传,被大家所熟知。

宋之问生于公元656年,这一年,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就在宋之问出生前不久,武则天刚刚在后宫斗争当中获胜,斗倒了李治的原皇后王氏,成了唐朝的新皇后。从年龄上来看,武则天比宋之问大30多岁。就算是宋之问的父母,估计都没有武则天岁数大。

和同时代的其他很多诗坛大家一样,宋之问并非出身世家大族,而是出身底层。这里我们要多说一句,唐朝的诗歌领域,其实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几乎所有顶级大诗人,出身都不算特别高,都没有太过显赫的家世。不信大家可以自己去数,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几乎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如此。他们大多出身普通寒门,就算有极少数出身世家,也一定是出自世家旁支。

这当然不是一个巧合,而是特殊的时代原因造成的。

唐朝那会儿,科举制刚刚开始全面推行,国家选拔人才,其实还处于考核和推举相并行的阶段。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人才,成年之后,靠着家族祖荫,就能入仕做官,根本不用通过科举考试,自然也就不会花太多心思,在写诗上面。

而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则不同,对那些寒门学子来说,科举是他们唯一的向上通道。寒门学子想要做官,就只能认认真真地学习。而诗歌恰好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项目之一,为了能够取得好成绩,寒门学子们自然会努力学习写诗。所以大诗人基本上都出自寒门,这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科举考唐诗,唐诗就变得无比灿烂。估计当时唐朝官方,要是规定科举必考高等数学的话,很多有名的大诗人,也都会变成著名的数学家了。

相比后面的那些诗坛大家,宋之问出生的年代还算是早的,尤其是他爹那一代,几乎可以说是第一批享受到这个时代红利的人。宋之问的父亲,名叫宋令文,也是出身底层。原本按照以往时代的情况,宋家根本没有出头之日,宋令文这辈子都不可能有机会做官。但恰好到了唐朝初年,随着科举制全面成熟,宋令文有了做官的机会。

据史书记载,宋令文极其有才,号称书、画、三绝,文武双全。其中书画两方面,都比较好理解,都是当时难得的大家水准。更为有趣的是,宋令文本人力气极大。据说有一次,宋令文遇到一头疯牛,随意撞人,宋令文直接冲上去按住牛角,把疯牛摔到一边,竟是直接把牛给摔死了!

总之,宋令文是最早一批通过科举制,入仕做官的寒门官员。因为早年的那些特殊经历,宋令文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游刃有余。宋家的三个儿子,都被宋令文教导得极为出色。在这其中,宋之问是老大。而他的两个弟弟,宋之悌和宋之逊,后来一个做过剑南道节度使,另一个做过洛阳。

因为父亲的影响,宋之问从小就受到了深厚的文化熏陶,家学渊博。另外,宋家老爹号称三绝,宋家的三个儿子,则是分别继承了老爹的一项绝活。宋之悌继承了父亲的武力, 宋之逊继承了父亲的书法,而宋之问则是专攻文学诗词。

公元675年,刚刚到及冠之年的宋之问,便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正式走上了仕途。二十岁能进士及第,那绝对算是天才中的天才了。著名的范进同志,考了半辈子,也只是考上了一个举人,距离进士还有一个大台阶,就已经疯了。而刚刚二十岁的宋之问,就轻松考中了进士,这其中的差距,实在是大的难以想象。

宋之问入朝为官的时候,依然还是唐高宗李治在位。但是,此时的李治,已经因为严重的头疼病,无法打理朝政,朝政大权都落入到了皇后武则天的手里。而武则天掌权之后,为了稳固自身的地位,则是大范围提拔寒门子弟。如此一来,出身寒门的宋之问,自然又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就在宋之问刚刚走上仕途后不久,便因为自身才名,直接被分配到了文学馆任职。值得一提的是,和宋之问同时被调到文学馆任职的,还有一位大才子。这个人,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

能够和杨炯并列,这足以证明,宋之问的才学,到底有多高了。

在文学馆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宋之问被授予洛州参军的职务。此后不久,宋之问又与杨炯一起,被同时调入崇文馆担任学士。崇文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这个地方是专门供太子读书的。所以,宋之问的这次调动,等于是直接被调去做太子的讲师。

能够做太子的老师,这其中的意义,实在是太重大了。只要以后太子顺利登上皇位,作为太子的老师,肯定前途一片光明,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随着仕途越来越顺,享受的礼遇越来越高,宋之问却开始渐渐走偏了。

准确来说,应该称之为误入歧途。

正常情况下,既然当上了太子的老师,接下来自然是要好好教导太子,安心等着太子登基,等待日后加官进爵。但是,出身底层的宋之问,因为家学原因,根本不懂这些道理。所以此后的很多年里,宋之问开始走上了趋炎附势的道路,竭尽所能去拍武则天的马屁。

在宋之问看来,拍武则天的马屁,这或许是一条官场捷径。但对于那些出身世家,祖上世代做官的贵族子弟来说,人家更清楚,除了搞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政绩过硬。

宋之问的情况,其实也不是一个特例,而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寒门官员的真实写照。因为在这个时代之前,中国从来没有过寒门官员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的先例。所以到了武则天掌权的时代,这个口子一开,很多寒门官员开始身居高位,大家就没有了可以借鉴的先例。

这些历史原因,导致武则天掌权初期,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寒门官员通过科举考试,身居高位后,往往不想着怎么为国家做贡献,只想着自己怎么贪财,怎么巴结上司。这其实也可以理解,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员,人家祖上就留下了很多财产。光是靠着祖上遗留,人家就可以衣食无忧,自然不会把贪污放在首位,而是会想着去得到更多的权力。但是寒门官员不一样,寒门官员骤然掌权,自然要改善自己的生活。这种情况下,寒门官员开始大肆贪污敛财,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不过,相比那些贪财的官员,宋之问还不太一样。宋之问更渴求的,是声望和名气。所以,他才会竭尽所能去拍武则天的马屁,希望武则天能够越发重用自己。

面对这样的宋之问,武则天心里也有一杆秤。武则天很清楚,像宋之问这样的人,可以放在身边做一些点缀,但却绝对不可能重用,不可能成为狄仁杰那样的国之栋梁。但是可惜的是,宋之问本人不懂这个道理。

此后的十年时间里,随着李治去世,武则天开始以太后的身份称制,而后又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成为一代女帝。在这期间,宋之问虽然官职也有提升,但却始终只是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

后来,又过了几年之后,随着武则天彻底坐稳了皇位,开始逐渐贪图享受,武则天开始豢养男宠。在这其中,最为得宠的,就是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张家兄弟的出现,也让宋之问看到了一丝希望。此后,宋之问彻底放下了文人的清高,竭力巴结张家兄弟,据说还给张家兄弟提过尿壶。后来,在张家兄弟的提点下,宋之问写了一首艳诗,献给了武则天,想要以此讨武则天的喜欢,让自己也成为武则天的男宠。

然而武则天收到这篇艳诗之后,虽然对艳诗本身赞不绝口,但是却丝毫不提男宠的事情。等到宋之问退去之后,武则天才对旁边人说,宋之问有口臭,所以武则天没看上他。

虽然因为口臭问题,没能成为女皇的男宠。但此后的几年里,宋之问依然还是竭尽全力,去拍武则天的马屁,希望武则天能给自己加官进爵。但宋之问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些努力,非但没有给自己带来回报,反倒是给自己带来了祸患。

数年之后,武则天身体越来越差,不得不留在迎仙宫内养病。此后,宰相张柬之发动了政变,杀了张家兄弟,并且逼迫武则天还位给唐中宗李显。这场政变,后世史称神龙政变。神龙政变后,李显二次登基,宋之问这种之前和张家兄弟来往密切的官员,自然就倒了大霉。没过多久,宋之问就被直接贬黜到广东。

被贬广东之后,宋之问也不肯就此任命,之后竟是秘密逃离了广东,返回了京城。回到京城之后,恰逢宋之问的两个朋友,打算密谋除掉宰相武三思。得知此事后,宋之问马上卖友求荣,出卖朋友进行告密。靠着告密的功劳,宋之问很快就被武三思调回了京城,担任鸿胪主簿。

就在宋之问刚刚被调回京城后不久,京城再次发生了政变。太子李重俊起兵,企图诛杀武三思和李显的皇后韦氏。但结果,李重俊只是杀了武三思,却没能干掉韦后,自己反倒是被杀了。这次政变,后世史称景龙政变。

景龙政变后,宋之问再次发挥了自己不要脸的特长,开始巴结韦皇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但是,宋之问的依附,却惹恼了朝堂上的另一位大佬太平公主。此后,太平公主逐渐发力,将宋之问一脚踢到了浙江绍兴去做官。

再次被放逐之后,这一次,宋之问似乎终于有些做官的心得了。从他的诗篇当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个阶段的宋之问,似乎终于有所领悟。但是就在宋之问刚刚有所领悟之后,京城那边再次发生了政变,太平公主和自己的侄子李隆基,联手诛杀了韦氏,拥立李旦做了皇帝。这下子,宋之问的日子更难过了。

因为有着之前依附二张兄弟和武三思的前科,李旦登基后,宋之问直接被远远流放到了广西。又过了两年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李隆基更看不惯宋之问这种人,即位之后干脆直接下令,把宋之问赐死了。

就这样,一代诗坛大家,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回顾宋之问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宋之问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寒门酸儒。虽然通过科举考试,骤然得势,身居高位。但他这样的人,考试或许是一把好手,却根本不懂怎么做官。所以,这种人往往就会把官场表面上的那些东西,当成是真理,认为只要趋炎附势,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这种人,就是只懂文学,却不懂政治。然后做官之后,还不肯满足,乱站队乱拍马屁,最后很容易就会把自己给拍没了。

如果宋之问安心做一个文坛大家,或许可以在文学领域,取得难以想象的成绩,被后世千百年传颂。但可惜,步入仕途之后,宋之问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如何趋炎附势上面。这就使得他既没能取得任何政治成就,在文学领域的成绩,也打了折扣。

当然,在唐诗领域,宋之问还是有很大的贡献。虽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宋之问一直将唐诗当成一个工具,作为他谄媚上层的法宝。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宋之问所写的那些诗,还是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在五言律诗的完善方面,宋之问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世的律诗,之所以会那么繁荣,宋之问可以称得上是奠基人之一了。

另外,宋之问的那句最有名的诗,背后也有一段故事。据说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原本是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所做。宋之问得知后,对这两句诗十分欣赏,于是便请求自己的外甥,把这两句诗让给自己,但是刘希夷又不肯。最后,恼羞成怒的宋之问,为了得到这两句诗,竟是直接让家奴用土袋,把自己的外甥活活压死了。

杀了刘希夷之后,宋之问光明正大地夺取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个别字眼之后,便对外宣称,这首诗是自己所做。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宋之问的所作所为,后来自然是暴露了。所以在全唐诗当中,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刘希夷和宋之问两人名下,各有一首诗,这两首诗除了个别字眼不同之外,几乎完全一致。

为了一句诗,就能谋杀自己的亲外甥。由此可见,宋之问这个沽名钓誉之辈,到底为名声疯狂到了何种地步。

从宋之问的人生当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启发:所谓的虚名,其实真的没那么值钱。虽说古往今来,大多数人拼搏一生,也无非是为了功名利禄四字。但是为了这玩意儿太过狂热,似乎也不太值得,而且还容易把自己给搭进去。

做文人,就好好做文人,好好写诗。做官,就好好做官,别天天想着趋炎附势,靠拍马屁走捷径。不管是哪一条路,踏踏实实前进,都是最好的选择。任何所谓的捷径,从长远来看,其实都是一条死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微信或QQ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