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三国:蜀汉和东吴联手,才能抗衡曹魏,可为何曹魏进攻欲望最低?的读者,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三政权中,曹魏最强大,其综合实力超过蜀汉加东吴之和。

虽然实力如此强大,但曹魏在后曹操时代,给我们的感觉是毫无霸气可言。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的都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等故事,蜀汉凭借一州之地,不断向拥有整个北方的曹魏发起进攻。

而实力远远超过蜀汉的曹魏,却只是在防守,没有怎么进攻,进攻欲望相当低,曹操时代四处征讨的豪气,似乎悄然不见。

曹魏难道怕了蜀汉和东吴?又或者他们不想一统天下?再或者因为长年累月的战争,需要时间恢复一定的元气?

都不是,曹魏既不害怕蜀汉和东吴,也想一统天下,他的恢复能力也远强于蜀汉和东吴。

没可能蜀汉仅只有一州之地,就能组织起大战,而曹魏不能?

最重要的是,曹魏也不是甘心只挨打不还手的胆小政权。

那么,曹魏为何在后曹操时代,对蜀汉和东吴攻少守多?

原因只能从政治方面去找寻,下面就我个人的看法略作分析,供读者参考。

一:曹魏并非不想进攻,但止于曹休和曹真去世

小说《三国演义》因为是要突出蜀汉政权,突出诸葛亮北伐的正义性,所以,一直在讲蜀汉如何如何北伐,关于曹魏的南征,基本都是一笔带过。

而接触《三国演义》比较多的大众,就有了蜀汉更强势的感觉。

实际上,历史中的曹魏,是无比想尽快统一天下的,自曹丕代汉后,连续两任曹魏皇帝,都有过大规模主动南征的军事行动。

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亲自领军数十万南征东吴,因东吴拼死抵挡,又逢军中出现疫疾,所以,在孙权认怂求和后,就撤了。

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曹叡派遣曹休、司马懿、贾逵分兵三路向东吴占据的皖城发起进攻(实际是中了东吴的诱敌之计),于“石亭之战”中大败而回。

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明帝曹叡派遣曹真、张郃、司马懿分兵三路主动进攻蜀汉,后因雨季道路难行,中途召回了曹真,伐蜀终止。

从黄初三年到太和四年,短短八年时间里,曹魏就分别向东吴和蜀汉发起了三次用兵在十万以上的军事行动,不可谓不主动。

这八年剩余的时间里,曹魏同样在打仗,也就是在分别防御蜀汉和东吴的进攻,其中,还包括司马懿奇袭新城孟达之战。

但到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曹真去世后(此前三年,曹休也去世了),曹魏就基本停止了主动南征的军事行动。

二:曹魏后继无人,曹叡担心军权旁落

为什么曹休和曹真去世后,曹魏就停止了大规模军事进攻?

至曹丕时代,曹魏政权中的诸夏侯和曹氏元老重臣就死得差不多了,但好歹还留下了曹休和曹真这样有才干的曹氏二代可以帮助曹魏皇族统军。

也因此,曹丕和曹叡,都能够放心把兵权交给曹真、曹休,让他们统帅大军南征。

但等到曹休、曹真也去世后,曹氏三代中,别说跟当初的夏侯渊、曹仁、曹洪等相比了,才干连能跟曹休、曹真比肩的都没有。

此时,就连忠于曹氏的五子良将等开国功勋将领也都战死或病死。

特别是五子良将中最后死去的张郃,他和曹真同一年死去,是曹真被调回洛阳养病后,马上就战死了。

张郃的死,一直有是司马懿阴谋的论断,因为他是当时几乎唯一的,能帮助曹氏皇族牵制司马懿的军中大将。

按照《魏略》中的记载,张郃极有可能是被司马懿坑死的: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也因此,曹魏的军事领导大权,开始向以司马懿为首的外姓们身上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执政的魏明帝曹叡恐怕不太敢大规模南征。

因为,南征蜀汉和东吴中的任意一方,都需要至少二十万大军,没有合适的夏侯氏、曹氏将领统帅,他能放心?

打东吴还好说,如果打蜀汉,不管谁统帅大军攻进成都,要是起了割据的心思,只要守住了剑阁和永安两处,就能自立一方。

曹叡可不敢赌。

后来司马昭组织大军灭蜀时,都是让寒门出身的邓艾和世家出身的钟会分别领军,互相牵制。

在两路大军身后,还有一个司马望(司马懿的侄子)都督雍、凉,牢牢把持着两路大军的后勤和粮草。

有司马望在后面盯着,司马昭这才稍许放心地把兵权交给钟会和邓艾。

结果,蜀汉顺利的灭掉了,可领军的邓艾和钟会全部有了不好的心思,一个跋扈,一个真想占据蜀中自立。

可见,消灭蜀汉未必难,难的是消灭蜀汉后。

曹休和曹真病死,张郃战死,曹叡暂时都找不出能牵制司马懿或其余统兵大将的绝对忠于曹氏的将领,哪敢搞什么南征?

曹叡在曹真死后,还执政了八年,这八年中,完全放弃了对蜀汉和东吴的主动进攻,只对北方辽东地区的叛乱有过主动的军事行动,最大的规模不过四万人(司马懿领军)。

所以,曹叡执政前期,对蜀汉和东吴还是积极进取的,直到曹休和曹真都病死后,才因无人可用,放弃了大规模对外征讨。

三:政治斗争,曹魏皇族失去权柄,司马氏掌权,调整时间长

魏明帝曹叡临死前,估计很无奈,曹氏、夏侯氏中真没有合适的接班人才,只能把军权交给了曹真的儿子曹爽。

这时的曹魏政权中,世家的权势已经逼近或压倒了曹氏、夏侯氏,双方之间的冲突也激烈了起来。

从曹叡驾崩的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到高平陵事变的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整整十年里,曹氏和司马氏的政治斗争一直不停。

这段时间里,曹爽不会放心离开洛阳去主动征讨蜀汉和东吴,也不会把兵权交给司马懿去征讨,对外的主动征讨,全部放弃。

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干掉曹爽,司马氏掌权,又需要时间调整内部。

并且,此后的六年,司马懿、司马师连续病故,司马氏的掌权人换了三任。

不管换谁上台,都需要精力安抚内部。

只有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司马师掌权时,有过一次主动南征东吴的军事行动,被东吴太傅诸葛恪击败。

这次曹魏政权的主动南征,距离曹真病死,足有二十一年。

在司马氏掌权时期,还要应对各地对司马氏篡权不服的叛乱。

比如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时的王凌之乱,正元二年(公元255年)的毌丘俭、文钦之乱,甘露二年(公元257年)的诸葛诞之乱等。

这期间,曹魏因为各种政治斗争,实在是拿不出精力对蜀汉和东吴发起主动进攻,攘外必先安内。

直到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彻底掌握住了曹魏局势,并且有了说一不二权势的司马昭才有了伐蜀的底气。

此时,距离魏明帝时期,曹真主导的那次伐蜀,足足过了三十三年。

至于伐吴,就更久远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创立晋朝十四年后,才消灭掉东吴。

四:总结

从上述分析可知,三国时期,实力最强大的曹魏,主动向蜀汉、东吴发起进攻少的原因是,曹魏皇权失去了可信任的统军人才,内部政治权力更迭频繁,斗争激烈。

因为内部的权力调整,特别是曹丕和曹叡这两位有权威,又有进取心的皇帝执政时间短,曹魏失去了主动发起大规模军事进攻的可能,对外只能以防守应对。

可惜的是,曹魏的对手蜀汉、东吴,没有任意一方抓住机会。

首先是实力相差太远,曹魏有内乱和内战,都能轻松挡住蜀汉、东吴的进攻。

其次,蜀汉、东吴两处政权中,实力稍强一些的东吴,在孙权死后,也是内乱不停,无法配合蜀汉姜维的北伐。

到底是曹操当初打下的底子厚,曹魏及继承曹魏资产的晋朝,无论进攻或防守,胜利或失败,面对蜀汉、东吴,都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略》《晋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微信或QQ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