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年-907年),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疆域空前辽阔,接纳各国学习交流,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唐朝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唐朝之所以可以凭借数万驻军,便控制西域上百年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这支大唐安西军的战斗力,实在是太猛。另一方面,西域的情况比较特殊,除了安西军本身外,都护府还可以从那些西域小国调兵。

再加上西域环境复杂,西域内部小国林立,这些小国的战斗力大多不强。而西域之外的几个敌人,想要进攻西域,又需要劳师远征,注定不可能派太多军队过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朝才可以凭借数万军队,牢牢控制西域上百年的时间。

当然,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支安西军,实在是太猛了。

想要理解安西军的实际战力,我们还得简单回顾一下,安西都护府的发展历史。

公元640年,唐朝贞观十四年,随着唐朝先后击败了北方的东突厥,以及西北的吐谷浑,唐朝本土的威胁,骤然降低。此时的唐朝,在李世民的领导下,已经有了重现汉朝盛世,重现控制西域的能力了。

在此之前,西域这边的历史,可以说是相当的复杂。自从西晋灭亡之后,中原政权便彻底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在整个东晋十六国,以及接下来的魏晋南北时期,虽然也曾有中原政权,短暂将势力范围扩张到西域,但却始终无法长时间控制。甚至就连政权本身,可能都无法长时间存在。

就连后来的隋朝,国力虽然一度十分强大,却仍是没能完成对西域的重新控制,最多也就是派几个使臣,去西域那边转一转,让西域的那些小国表示臣服。至于说完全控制,那是想也别想了。

直到李世民时代,随着唐朝先后解决了东突厥和吐谷浑,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这才有余力向西域进攻。对于中原政权来说,河西走廊几乎是唯一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却极易被北方游牧民族,或者青海地区的游牧民族切断。所以,在解决这些麻烦之前,中原政权根本无力西进。直到东突厥和吐谷浑,先后被打败,河西走廊再无任何危险,李世民这才敢派军队,向西域方向扩张。

于是,公元640年,李世民派遣大将侯君集,率领唐军征讨西域的高昌国。高昌是西域地区,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唐朝建立后,高昌曾经一度臣服于唐朝。甚至就连高昌国王,都曾经亲自到长安朝拜过李世民。

不过后来,高昌被雄踞西域的西突厥怂恿,这位高昌国王,觉得自己有了西突厥的支持,也可以和唐朝掰掰手腕。于是,高昌便直接和西域断交,并且切断的唐朝商队西进的道路。

这一下,唐朝彻底忍不了了。

如果只是单纯的断交,李世民或许还不会动真火。但问题是,高昌国恰好位于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上。高昌国这么一搞,丝绸之路就彻底断了。所以,便有了侯君集这次率领大军出征。而侯君集到了西域之后,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在将星璀璨的贞观年间,侯君集虽然算不上最顶级的名将,但也算是一流的军事指挥官。在侯君集的进攻下,高昌连一个回合都没撑过,直接就被灭国了。

甚至于,那位之前宣称和唐朝断交的高昌国王,还没等到唐军抵达,就已经被吓得病死了。

侯君集这一战,可以说是彻底打出了大唐的威势。连最强的高昌国,都被一个照面灭掉,其他的西域小国,自然不敢再有任何敌意,纷纷臣服于唐朝。此战之后,唐朝也将自身的势力范围,重新扩张到了西域。

为了更好地控制西域这块地盘,李世民便决定设置一个安西都护府,来全权负责西域的军政事务。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安西都护府正式出现了。

李世民之所以要设置一个安西都护府,而不是将西域像中原一样,直接纳为中央政府直辖,主要还是在于交通问题。要知道,西域距离唐朝首都长安,实在是太远。而当时的西域,又长时间处于战争状态。如果向中原这边一样,事事向中央请示,真打起仗了,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当然,如此高度自治、权力极大的一个位置,自然也要派真正的心腹去统领。

根据目前的史料来看,第一任安西都护的人选,是存在的争议的。一种说法是,第一任安西都护,名叫乔师望。这人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在正史上甚至连一段单独记载都没有。不过,这个人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李渊的女婿。

也就是说,他是李世民的亲妹夫。

另一种说法是,第一任安西都护,名叫郭孝恪。这位大哥就更牛了,早在唐朝开国之初,就开始追随李世民。当年李世民在洛阳之战当中,同时对敌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时候,他还曾发挥过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这人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了。

目前史学界最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安西都护府被设立之后,乔师望确实是第一任安西都护。但没当两年之后,就换成了郭孝恪。而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郭孝恪也一直担任安西都护。所以,对于安西都护府来说,郭孝恪也是第一位有影响力的安西都护。

郭孝恪在任期间,安西都护府的地盘,其实并不算特别大。一方面,当时西突厥还比较强大,西域大部分地盘,都在西突厥的势力范围内。而郭孝恪领导的安西都护府,主要控制的范围,也就是高昌国及其周围的一部分地区而已。

另一方面,在郭孝恪上任之后不久,李世民便率兵亲自去了东北,征讨高句丽。此后,唐朝的主要进攻方向,由西线转向了东线,西边投入的兵力自然就少了。而东北的战事结束之后,没过几年,李世民身体又开始越来越差,唐朝逐渐进入了权力交替的状态。自然就很难调出更多的力量,去支持郭孝恪负责的西域那边了。

不过,即便这样,郭孝恪依然没有让西突厥占到任何便宜,多次凭借本部兵马,击退西突厥大军的进攻,甚至还不断扩大安西都护府的实控范围。也正是郭孝恪的努力,让安西军的威名,传遍了整个西域,同时也奠定了接下来上百年安西军的军魂。

可惜的是,公元648年,唐朝贞观二十二年,就在郭孝恪刚刚攻灭西域龟兹国的时候,西突厥忽然率兵来袭。郭孝恪大意之下,仓促应战,最后不幸战死。不过,郭孝恪本人虽然战死,但安西军却在这场战争中大胜,彻底灭了龟兹,进一步扩大了都护府的控制范围。

也正是因为郭孝恪主持西域的这段历史,后来,唐朝高层也开始进行了反思。随着安西都护府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同时地盘又距离中原比较远。在这种条件下,如果长时间让一个人,担任安西都护府,很容易会出问题,弄不好就会脱离中央,独立出去。

所以,在郭孝恪之后,安西都护几乎是每隔两三年,就要换一次人,以此来确保安西都护不会在当地,建立起完全忠诚于自己的统治机器。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后来上百年的历史上,唐朝高层发生了太多动荡。偶尔出现高层动荡,皇帝实在没精力顾及西域这边的时候,也会出现某位安西都护,连任两届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是极少极少的。

郭孝恪之后,接下来的两位安西都护,都不是太有影响力。而且,就在郭孝恪战死一年多以后,李世民就去世了。李世民去世后,新即位的唐高宗李治,在即位之初的几年里,一直忙着内部夺权,根本无力顾及西域这边。所以在这几年当中,西域这边,大体上也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

直到七年之后,随着李治通过‘废王立武’事件,严重打击了老臣党,彻底掌握了皇权。已经休息了快十年的唐朝,终于再次发动了战争机器。而这一次,安西都护府也再次迎来了一位影响力极大的话事人。

准确来说,其实应该说是两个。而且这两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师徒。

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下令,命老将程知节为主帅,苏定方为副帅,前往西域进攻西突厥。这里面所说的程知节,就是演义小说里那位大名鼎鼎的程咬金。而苏定方,同样也是野史小说当中,大名鼎鼎的人物。只不过苏定方在小说中的名气,往往是被黑出来的。

在正史上,苏定方是一个很牛掰的人物。当年李靖奇袭东突厥,苏定方便曾率军随同,击破了突厥王帐。只不过在这场战争结束后,苏定方纵容麾下士兵劫掠,所以才导致他在整个贞观年间,都得不到重用。直到李治时代,才被重新起复,跟着程咬金一起来西域作战。

对于安西都护府来说,苏定方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因为苏定方到了西域之后,多次率兵击败西突厥。在随同程咬金作战的这一次战争当中,苏定方率军大败西突厥主力,斩杀西突厥主力军团一千五百人。两年之后,苏定方又再次被派到西域,而这一次,他则是直接被任命为整个唐军的最高统帅。

也正是在这次作战当中,苏定方直接率领唐军,一战打掉了西突厥王帐。曾经控制中亚近百年的突厥,至此成了历史。这一战,苏定方不但彻底灭了西突厥,同时还让安西军的威势,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要知道,在此之前,西突厥在西域乃至整个中亚地区,都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然而这个霸主,却被唐朝的一支偏师,给一战消灭了。这种结果,实在是超出了那些西域小国的理解能力。连一支偏师都如此强大,这些小国很难理解,完整的大唐,到底得强到什么地步。

也正是因为这一战,自此之后,在西域无数小国的心中,都埋下了对大唐的恐惧。这也是后来安西军可以凭借极少人数,控制整个西域的关键原因。

随着苏定方歼灭西突厥王帐,安西都护府的实控范围,瞬间就扩张了好几倍。几乎整个西域,都落入到了安西都护府的控制范围。

刚刚我们说过,安西都护府在这段时间内,迎来了两位重量级人物。其中一个,便是苏定方。而另外一个,不是刚刚我们所说的程咬金。

这个人,名叫裴行俭。

裴行俭这个人,在唐朝历史上的地位,同样是极为重要的。裴行俭他哥,就是隋唐演义里面,那个天下第三的裴元庆,在正史上叫裴行俨。只不过,这哥们是个遗腹子,早在唐朝开国的时候,裴行俭他爹和他哥,就全都战死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朝开国之后,裴家父子的很多老战友,对裴行俭都很照顾。后来裴行俭入仕之后,仕途更是走得一帆风顺,三十岁就当上了长安县令。只可惜这哥们走得太顺,有些年轻气盛。在李治登基之后,单凭一腔热血,反对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根本没考虑过里面的政治问题。

所以,废王立武事件结束后,原本仕途大好的裴行俭,被关入了大牢。后来虽然被很多人联名保了出来,但中原这边肯定是待不下去了,只能被一脚踢到了西域。

巧合的是,当年裴行俭刚刚入仕的时候,就曾经在苏定方手下做过官,深得苏定方的真传。所以,苏定方灭了西突厥,班师回朝之后,裴行俭就继承了他老师的很多东西,成了西域这边,最举足轻重的一个唐朝官员。

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裴行俭一直待在西域这边,为安西都护府的成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十多年当中,裴行俭虽然长时间只是一个佐官,并不是权力最大的安西都护。但他的存在,无疑为安西都护府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裴行俭的努力下,一套完整的安西军运作制度,彻底成型。在这套制度下,唐朝只需要在西域驻守少量精锐即可。一旦开战,安西军会从那些臣服的小国当中,征召他们的军队,和安西军一起作战。

如此一来,唐朝中央派过来的驻军,未必会很多。但安西都护府,却可以在西域这边,征召出一支接近十万人的大军。以西域那边人口数量来说,这支十万人规模的大军,足以镇压一切了。

另外,在裴行俭的努力下,那些西域小国,也更愿意从内心深处,臣服于唐朝,认为自己就是唐朝人。正是这种认知概念的成型,让唐朝后来可以凭借极少的安西军,抵御吐蕃和阿拉伯帝国的进攻。

接下来的数十年当中,因为吐蕃的崛起,以及中亚地区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安西都护府对西域的控制,开始呈现出上下起伏的状态。李治在位后期,随着裴行俭返回京城任职,吐蕃曾经短暂攻陷了安西都护府,但后来又被唐朝收复。武则天掌权期间,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曾经短暂放弃过西域大部分地区,将战线收缩到碎叶城一带。但是武则天彻底掌权之后,很快又派大将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

总之,在这几十年当中,唐朝不断和吐蕃以及阿拉伯帝国,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但因为之前裴行俭以及多位安西都护的努力,唐朝可以派遣少量精锐为主,征召其他西域小国的军队作战。如此一来,唐朝可以花费更小的代价,更好地控制西域。这个优势,曾经让吐蕃和阿拉伯帝国,都感到无比羡慕。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安西都护府下辖的这支军队,开始逐渐变成常驻制。从这时开始,安西军也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支实打实的军队。

在之前数十年多位安西都护的努力下,安西军成型之后,很快就展现出了极其彪悍的战斗力。在武器装备方面,安西军背靠强大的大唐帝国,在冶铁锻造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安西军的武器装备,远不是吐蕃能比的。再加上当时的安西军,常年处于战争状态当中,战斗力更是被强化到了极致。

巅峰时代的安西军,规模虽然只有数万,但却可以正面面对吐蕃的数十万大军,丝毫不落下风。再加上那些小国的军队作战,饶是吐蕃有高原地理优势,仍是占不到半点便宜,反倒是被唐朝打得节节败退。要不是这期间唐朝高层内斗不断,说不定吐蕃早就被唐朝给灭了。

从李治在位后期,一直到唐玄宗即位之前,唐朝高层的内斗,一直处于十分严重的状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朝高层对西域的注意力有限,甚至武则天更是不得不收缩战线。不过,随着唐玄宗登基,高层政治稳定,唐朝对安西都护府的投入,也再次变大。

到了这个时候,安西都护府,再次迎来了一对重量级的搭档。

这对搭档,就是高仙芝和封常清。

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人,都是盛唐时期最顶尖的名将。这两人掌握安西军的军权之后,安西军的军力,瞬间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所以,在李隆基时代,安西军曾经在这两人的统领下,创造过两个无比夸张的战绩。

第一个战绩,是远征大小勃律。公元747年,高仙芝率领一万安西军,花了上百日的时间行军,从安西四镇出发,跨越了整个帕米尔高原,一路绕到了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灭了当地的大小勃律,大败十万吐蕃援军。这场远征,在整个古代人类战争史上,都实属罕见。从地图上我们不难看出,高仙芝率领安西军的这次远征,几乎绕着整个青藏高原跑了小半圈。再往前一点,恐怕就直接打到印度了。

最关键的是,长途远征,麾下只有一万军队,还打赢了数倍的敌人,甚至还把人家国家给灭了。这种战斗力,实在是强的难以想象。

第二个战绩,则是数年后的怛逻斯之战。公元751年,高仙芝再次率领两万多安西军精锐,远征中亚地区的怛逻斯城。怛逻斯城位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从安西四镇到怛逻斯,已经是上千里的路程。而与他们对敌的,却是近二十万的阿拉伯联军。

劳师远征,而且敌人的数量十倍于己,这种战争,怎么看都没有任何打的必要。但真正开战之后,高仙芝却凭借两万多唐军,硬是压着二十万阿拉伯联军打。如果不是关键时刻,唐军这边有一部分小国军队,忽然叛变,从背后偷袭唐军,导致唐军后方崩溃。这场战争,唐军竟然还是赢面更大一些。

而且,就算是在背后被偷袭的恶劣战局下,已经不足两万的安西军,硬是消灭了数万阿拉伯联军。最后,阿拉伯联军虽然胜了,但却也是惨胜。而这场战争,也是双方多次战争当中,唐军这边唯一的一次败绩。

不得不说,巅峰时期的安西军,实在是太猛了。

不过,就在安西军名震中亚的时候,唐朝这边却出了问题。公元755年,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为了镇压叛军,不得不从安西都护府调回大量的精锐安西军,参与平叛战争。因为大量的安西军被调回国内,吐蕃趁势进攻,安西都护府不得不节节败退。但即便这样,仅存的少量安西军,仍是守住了基本盘,守住了安西四镇。

因为吐蕃的进攻,后来,随着吐蕃拿下了河西走廊,北方的回纥又趁机崛起,唐朝京城和西域的联系,也被彻底切断了。此后很多里,唐朝都没有再和西域这边,取得联系。就连唐朝的统治者,都认为西域已经彻底丢失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又一次发生了。

二十多年以后,当唐朝已经平定了安史之乱,并且重新稳固了边境防务之后,唐朝奇迹般的发现,已经断绝多年的安西都护府,竟然还在坚持!

原来,就在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以前,当时唐朝派了一位名叫郭昕的将军,去负责安西都护府的工作。这个郭昕,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郭子兴的侄子。郭昕到了西域之后,没过多久,就失去了和中原的联系。但即便这样,郭昕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仅仅凭着数千安西军残兵,一直坚守在西域的土地上。面对吐蕃的进攻,始终没有后退半步!

等到唐朝重新和西域取得联系之后,当年那些被派往西域作战的老兵,早已是满头白发。而这支坚守在西域的军队,也被后世尊称为‘白头军’。

白头军的存在,无疑是盛唐强大国力的一个明证。不过,在这之后,随着这些守候在西域数十年的老人,逐渐故去,唐朝后来又始终无法再控制河西走廊,昔日强盛的安西都护府,也就逐渐成了历史。甚至就连安西都护府最终的消亡时间,史学界都无法最终确认。

这就是大唐安西都护府的故事。

纵观安西都护府的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唐朝之所以可以凭借数万安西军,便控制了整个西域,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首先,安西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强。对于安西军来说,一万唐军打赢十万胡兵,似乎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这种战斗力,无疑是相当彪悍的。

其次,安西军的强大,其实是唐朝强大的表现。比如那些西域小国,之所以惧怕安西军,其实并不是惧怕安西军本身,而是害怕安西军背后的大唐。

这事说明,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真的是很重要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整整上百年时间里,那些为了安西都护府不断奋斗的大唐老兵。比如那支让人潸然泪下的‘白头军’,正是他们的奋斗,才让安西都护府屹立百年不倒,成了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微信或QQ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