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带来在古代,为什么封建王朝实行和亲制度,来换取国家安定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一起看一看。

在《甄嬛传》当中,皇帝将自己的妹妹朝瑰公主远嫁到准噶尔和亲,沈眉庄说“年羹尧不是英勇善战么,怎么不派他去”。

甄嬛坦言:“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能用个女人解决的事,何必大动干戈。”

很多现在的人,成天只知道胡咧咧,说和亲就是一种屈辱,不行就打啊,把打仗说得跟吹牛一样简单容易,而在古代,大多数的和亲,都是权衡之后做出的最佳决定。

尤其是汉朝的和亲,就是因为打不了,不能打,和亲是汉朝能够付出的最小代价,和亲顶多的面子上挂不住,但是对于大部分的百姓来说,这是好事。

和亲起源于先秦时代,那时候诸侯国之间会选择和亲,所谓的和亲除了姻缘,自然也带着许多的相关利益,比方说联盟、投降等等。

进入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盟,以和亲的方式进行更加普遍。

那时候的和亲,也没啥人说什么,因为和亲未必就是示弱,主要都是用来联盟,可到了汉朝的时候,和亲就逐渐被贴上了折辱、被迫之类的标签。

经过战国、秦朝、楚汉相争数百年的征战,汉初民生凋敝,汉朝为了恢复生产,施行无为而治的方式,而这时候的匈奴虎视眈眈,汉朝又没能力与之一战。

白登之围汉朝尴尬之后,汉朝也认清了形势,打是打不过的,最后可能玉石俱焚,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和亲的方式稳住匈奴,以换取汉朝休养生息的机会,以待来日。

经过刘邦、吕后、文帝景帝,几十年里汉朝送出了大量宗室女子与金银财宝、牛羊美酒,换取了相对的和平,汉朝百姓也得以喘息,人丁繁衍起来。

被后世某些人视作屈辱的和亲,成为了汉武帝对匈奴发动反击的基础。

刘邦驾崩后,匈奴曾来信折辱,而吕后并没有气得发兵,因为她也知道绝对不能贸然出手,反而向匈奴示好,这也是当时的大环境所决定的。

试想一下,如果汉朝前期不和亲,而是与匈奴硬拼,即便汉朝能胜,百姓也没好日子过,甚至可能再次引发大规模的起义,汉朝走上秦朝的老路。

可以说,和亲在当时是发挥了非常积极的建设作用的,以和亲这种最小的代价牺牲,换来了整个王朝的安稳与发展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古时候的和亲除了被迫之外,也有那种主动和亲,加强与部族联系的,比方说汉朝后期的昭君出塞与细君公主出嫁,还有唐朝时期的某些和亲。

那时候的中原王朝已经非常强悍,断然不会在这些部族的威胁之下选择和亲。

比方说,昭君出嫁塞外,是因为当时的南匈奴臣服于汉朝,昭君是其求娶的,以表示双方的友好算是中原的一种恩赏,而后来著名的文成公主出嫁也是一样的道理。

中原王朝将自身视作天朝,而周围的部族自然就是小弟,和亲也算是一种安抚,与出嫁的和亲公主一起送去的,还有很多的金银财宝等等。

而到了清朝时期,与蒙古之间的和亲更加成为了一种常态,清朝与蒙古之间互相联姻长达三百年的岁月,有效抚平了漠北之患,将蒙古牢牢拿捏在手中,维护了清王朝的江山。

整体来说,古代的和亲是要具体看情况的,和亲这种方式,就是送嫁个女子,然后附带上很多的财物之类,就是用好处来换取江山的安宁。

就好像现在的一句话: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算是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汉朝与匈奴要打起来,要付出几十万将士与百姓的性命,还未必能赢,可要是选择和亲,不外乎就是牺牲几个人还有钱而已。

而唐朝等中原强盛时代的和亲,那就更加充满主动权,和亲是一种恩赐安抚,清朝满蒙联姻是一种结盟的表面方式,对于双方来说都不算有牺牲。

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随意判断古代的和亲,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很多时候和亲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算是一种舍帅保车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微信或QQ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