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许多多的族谱中,记载人物事迹往往会有庠生,秀才,贡生,增生,附生,廪生,举人,进士乃至探花,榜眼,状元的冠名。其实,这些名称都是旧时科举考试过程中,考生获得的不同等级的功名罢了。
科举制度源于隋朝,唐朝形成正式制度,宋朝进一步完善,明朝得到强化,而到了清朝,由于种种弊病受到抨击,开始走上衰亡。
在不同的朝代,对于上述某些冠名的含义会有所差异,就清朝而言,要搞清楚上述名称,首先要从童生说起;
所谓童生,就是通过县学和府学考的考生,
所谓庠生是指通过县学和府学考的童生。包括县学考取的 “邑庠生”,和在府学考取的 “郡庠生”。
所谓秀才,民间所说和科举所指的秀才,含义有所不同,广义所说之秀才,就是优秀之人才。
然而科举里所说的秀才,不同朝代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明朝的秀才就是考上县学或府学的童生,即庠生。所以秀才也是庠生的别称。
然而清朝的秀才,考取比较严格,考生通过县试,府试以后,还要通过院试。才能叫秀才。院试則必須由欽派之學政主持。院试第一名,叫案首。
考取秀才以后就有了一定特权,如可以站着和县知说话,免于差傜,不予上刑等。但是,必须每年参加考试,考试不及者,或许受到申斥,警告或除名。
秀才分三等:廪生,增生和附生。
所谓廪生,就是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廪生政府每月给廪食。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
所谓增生,就是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仅次于廪生者。政府不给廪食。
所谓附生刚刚考取入学附学秀才。
所谓贡生,就是地方政府如县,州,府乃至省向朝廷推举的,经过学政选拔,成绩特别优秀的生员而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但是与其他国子监学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非钱买来的)。贡生被送人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因而入国子监的贡生又称贡监。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又分为:岁贡,恩公,优贡,拔贡,例贡。合称五贡。
岁贡:府、州、縣每歲或數歲得選拔廩生一、二人,保送到京師,入國子監肄業,稱之為「歲貢」。
恩公:是指國家有慶典或登極詔書,凡該年當上貢生者,皆稱恩貢。
优贡:每隔三年,各省可選拔秀才中品學俱優者,經學政考定,
會同巡撫保送,名額二人至六人不等,貢入京師,經過朝考後,績優列一等者,派任知縣,二等者任教職,三等者任訓導,謂之「優貢」。
拔贡:拔貢經禮部奏請廷試,取入第一、二等者,在保和殿覆試,績優列一、二等者,以七品小京官或知縣、
教職 给以 任用。
副贡生:是指各省鄉試錄取正榜的舉人之外,另外錄取的副榜,准作貢生,進入國子監肄業。
例贡:拔貢經禮部奏請廷試,取入第一、二等者,在保和殿覆試,績優列一、二等者,以七品小京官或知縣、
教職任用。
举人:经过乡试(省考),被考取的秀才。鄉試每三年舉辦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舉行,因時逢秋季,故稱「秋闈」。各省秀才集中在省會的貢院中考試,但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有資格應試,必須在各州、縣學政舉辦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等者才有資格參加。
鄉試中試的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叫亞元,第三名至第五名稱經魁,第六名叫亞魁,第七名以下,均稱
文魁。
贡士:通过会试考取的举人,叫贡士。
會試照例在鄉試舉行過後的第二年三月舉行,由禮部主持,通稱「春闈」。有了貢士資格,纔能參加最後一關考試殿試。
进士:通过殿试考取的贡士,叫进士。殿试等级分一甲,二甲,三甲。所用参加殿试的贡士都可以列名。
一甲第一名稱狀元,賜進士及第。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均稱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稱賜進士出身,第一名叫傳臚,三甲進士稱同進士出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