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有一种容器鼎在进行祭祀或庆典时,就要“鸣钟列鼎”,将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后再分食,是火锅的雏形。

在秦汉时期,把鸡肉、猪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称之为“濯”zhuó,马王堆汉墓遣策上就有“濯鸡”及“濯豚”等文字记载,这和今天火锅吃法简直如出一辙。

三国时期,曹丕将铜锅分为五格,名为五熟釜,可用不同的汤料涮煮不同的食物,与现在的鸳鸯火锅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易于熟食的铜爨[cuàn],是当时居住在重庆、湖南一带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种铜火锅。

到了唐朝,已经有铜制的暖锅。1984年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庐中围着火锅席地而坐的壁画,据专家考证,这幅画正画的是辽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书中记载了火锅。它的吃法是先将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酱油和花椒稍腌,然后将汤烧沸将肉片汆熟,蘸佐料而食。

元代时,火锅大为兴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现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书《宋氏养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锅菜式。

清朝乾隆年间,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连皇帝也喜爱火锅,而且成了宫廷菜肴。乾隆曾经在乾清宫办了530桌火锅席以宴请宗室;嘉庆皇帝登基时曾经举办千叟宴,动用银质、锡质和铜质的火锅1,550个。

目前全中国共有60万家火锅店,已经成为中国饮食行业的一大支柱,每年收入逾5000亿,可见其普及程度非同小可。

  • 微信或QQ扫一扫
登录
发表回复